食品安全导刊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策略探究

近年我国食品领域频频爆出 “地沟油、毒大米、石蜡火锅调料等丑闻,不仅严重威胁民众身体健康,对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等带来负面影响[1]。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策略对恢复民众信心,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积极意义。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出发,探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问题,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。 1 食品安全发展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为多部门、多法律的管理体系, 2015年4月24日新修订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,对于保障食品安全、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等具有重大的意义[2]。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,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,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经营现象还比较严重。 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2.1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不健全 由食品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威胁,也是世界各国较为重视的食品安全问题。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食源性危害监测与评价体系,缺乏完善的机制保障,“毒”食品事件发生对公众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,我国食源性危害的动态监测和定量危险评估机制尚处于建设阶段,缺乏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,对食品安全动态和监督缺乏前瞻性资料。 2.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在履行监督管理中方法经验明显不足。西方发达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法借鉴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推荐的危险性评估作为技术措施,而我国明显落后危险性评估技术未引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领域,造成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处于“反应”阶段而非主动“预防”阶段。监督人员的检查、整改、再检查等活动仍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主要手段,实施效率低下,效果不佳,造成食品安全监督治标不治本,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。虽推出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模式取得一定成绩,将危害分析、关键控制点分析(HACCP)以及生产规范(GMP)逐步引入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,仍存在对行业的指导原则实际操作性不强。 2.3 法律法规以及标准体系不健全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的修订,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,但监督管理法律处于概念性规定阶段,更多的是指导性纲领,缺乏具体技术性法律条文。伴随着食品行业的不均衡发展,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行性。 2.4 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不够 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,中小型、小作坊居多,食品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,且多没受过食品安全方面的系统教育,导致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难把好安全关;消费者屡次食品安全问题敲响警钟,但也缺乏食品安全相关知识,对安全隐患食品不能有效识别,消费者经济状况差异巨大,经济水平不高往往贪图便宜,导致在消费层面隐患的横行。 2.5食品生产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 食品生产行业自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保险并未起到作用。现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体制,法律法规的出台、标准的制定、检验检测体系及认证认可体系的建立等,并不能根据行业的现状造成很多具体管理制度难以执行,自律机制不健全。 3问题存在的原因 3.1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强,企业的责任没有落到实处。食品违法案件多由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或心存侥幸,甚至道德缺失、利欲熏心、投机取巧所致。 3.2监管力量与监管水平不足,社会共治没有形成合力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,基层执法人员和设施配备存在很大差距,食品安全地区间、执法人员监管水平参差不齐,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没真正发挥作用。全社会共同抵制假冒伪劣食品的氛围、群众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和维权意识有待加强。 4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策略 4.1 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通过建立食品企业信用档案,实施“红黑名单”制度,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。加强食品源头治理,完善全程追溯机制。推进社会共治,完善治理体系,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。 4.2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和相应制度的建设 必须加强制度立法,尽快的完善法律和其他相关制度建设,做到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,执法必严,违法必究,才能保障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正常运转。 4.3 推行行业准入规范许可入行资格 依据《行政许可法》推行行业准入,规范许可入行资格。提高食品行业准入“门槛”,优化配置食品行业资源。扶持具有高成长性、强竞争力的食品企业做大做强,小作坊式食品企业淘汰出局。执法与企业扶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,通过发挥品牌效应,从食品加工生产源头提高食品安全。 4.4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食品安全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,应深入各个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当中,广泛的开展食品安全教育,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。针对食品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,给予必要的技术援助和资本投入,促使其革新生产技术,提高食品安全水平。在深入宣传教育的过程中,能够更早更及时的发现食品安全隐患,起到危机预警的作用,防患于未然。一旦良性路径形成会形成所谓的“路径依赖”,制度自我增强后无需过多的人为后期维护。 4.5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 加强对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新闻审查,对掺杂个人利益的虚假报道进行严惩。媒体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,紧密联系食品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和权威专家群,以科学公正的态度进行报道,切实做到不渲染,不夸大,不隐瞒,对公众的疑虑及时予以科学的引导和疏导。 2 结果 2.1两组患者风险因素认知率、风险因素发生率比较。研究组的风险因素认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,而风险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详情见表1。 组别例数风险因素认识度风险因素发生率研究组7473(98.65)*5(6.76)*对照组7452(70.27)23(31.08) 2.2 两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。研究组组中有46例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,24例满意,4例为不满意,总满意度为94.59%,在对照组中,有29例为非常满意,30例满意,15例为不满意,总满意度为77.73%,观察组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 3 讨论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,医院也是如此,优秀的护理管理方法可以使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得到提高,并且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,风险意识等。在目前对临床护理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,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较大,不仅工作量大,且容错率很低,一旦不慎发生护理差错事件则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,也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。因此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辅助,帮助降低护理差错事件以及纠纷发生率十分重要。风险意识管理是常用的管理方式之一,在医院管理中也非常适用。医院是风险因素较多。且风险高发的地方,伤患安置、配合抢救、护理操作等各项环节均有着潜在的风险,在手术室中,也存在许多电器、利器等,也有其他风险如医院感染等。因此要求临床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做好本职业防护,还需要仔细谨慎地进行护理配合,防止自我伤害以及对他人、患者造成伤害。采用风险管理的目的也是在于训练护理人员相关技能,提高风险意识以及护理中的安全知识,并采用考核的方式帮助护理人员巩固培训内容,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。从主观上减少手术风险的发生隐患,提高整体护理质量,确保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使患者安全的接受手术。管理人员还应在实际工作中辅助、督促护理人员的工作,定期进行调查,重视护理风险管理,将手术室内风险降低到最小。该研究结果显示,风险意识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,使用后可明显降低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。说明了风险意识管理可从护理人员的主观角度出发,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,促进护理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,起到护理差错预防作用。 参考文献 [1]李衍菊.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[J].中国实用护理杂志,2012,28(21):88-89. [2]徐鑫利.风险管理流程联合三级护理管理预防高龄患者跌倒/坠床事件[J].贵阳中医学院学报,2013,35(6):267-269. [3]纪凡,王秀梅.功能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[J].国际护理学杂志,2013,32(11):2626-2628.